泰宁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,闽赣交界线上武夷山支脉--杉岭山脉东南面。东经116度53分至117度24分,北纬26度34分至27度08分。北邻邵武,东邻将乐,南接明溪,西通建宁,西北与江西黎川接壤。全境东西宽43公里,南北长61公里,总面积1526余平方公里,人口124076人(1995年末数)。 泰宁近年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,具有古老的历史。南唐中兴元年(958年)以建州绥安县的归化场地设立归化县。宋元佑元年(1086年)改名“泰宁”,取泰平安宁之意。元代属邵武路。明清均属邵武府。1931年6月4日,红军第一方面军攻克县城,泰宁成为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21个县之一,朱德、周恩来、彭德怀、杨尚昆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里领导过革命斗争。1950年2月9日解放,隶属省第二行署管辖。1970年6月划归三明。 泰宁属高丘、低山地貌。耕地16.49万亩,林业用地187.36万亩,占总面积81.14% 。泰宁属南亚热带北部和中亚热带中部的过渡性气候,兼具两个气候区的特征,春夏盛吹夏季风,秋冬则受冬季风控制。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,无霜期216--300天,年降水量1824毫米。 泰宁是福建重要的林业和粮食基地,水利资源丰富,林木总蓄积量为586万立方米,毛竹1500多万根,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2500万公斤。人均占水量是全省人均量的两倍。泰宁盛产稻谷、大豆、笋干、香菇、红菇、毛竹、木材,还有云母、瓷土、滑石等矿产。 1995年,泰宁县继续实施“突破旅游经济,立足资源开发,加强南北协作,加快外引内联”战略,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,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。国内生产总值8.63亿元,比上年增长23.5%;“八五”期间年均递增16.5%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968元,比上年增长23.2%;“八五”期间年均递增15.7%。工农业生产总值12.61亿元,比上年增长28.1%。 一、农业生产全面增长。农业总产值5.95亿元,比上年增长15.6%;“八五”期间年均递增8.3%。粮食总产量8.1万吨,增长3.8%,被省政府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县。乡镇企业总产值12.69亿元,比上年增长37.1%。完成人工造林1.75万亩、商品林培育6.49万亩、幼林扶育9.96万亩、植树26.13万株、种竹3.63万亩。完成木材生产10万立方米,控制在限额采伐指标内。“357”造林绿化工程已通过省林业厅检查验收,3项指标均达 l00%。 二、工业持续快速增长。工业总产值6.66亿元,比上年增长31.9%;“八五”期间年均递增37.7%。乡及乡以上72个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7.02%,比上年提高19.27个百分点;产品销售率96.95%,提高2.02个百分‘点;工业增加值1.36亿元,增长15.;%;利税总额5840万元,增长21.2%。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,实施技改项目23项,其中19项已投产。 “八五”期间完成各类投资5.19亿元,年均递增22.5%。 三、基础设施明显改观。完成下甘线9.5公里水泥路面铺设和湖滨路18.3公里路基改造和柏油路面铺设。开通万门程控电话和乡镇程控电话自动交换,无线传呼、移动电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。新增装机容量2000千瓦,在建装机容量4800千瓦,年发电28898万千瓦时,比上年增长15.74%。完成城区详细规划84.14公顷和和平街立面装修,旧城改造3.34公顷。 四、内外贸易和吸收外资工作发展迅速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.14亿元,以上年增长15.7%;集市贸易额1.5亿元,增长24.1%;边界贸易额2.16亿元,增长43.6%。个体、私营企业已发展到8008户,总产值4001万元。第三产业增加值1.24亿元,增长24.2%。新批办三资企业5家,实际到资262万美元。出口供货总值4699.92万元,增长40.2%。 五、财政金融和人民生活继续改善。全年财政收入4727万元,其中县级财政收入2941万元,增长38.7%。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.37亿元,增长7785.5万元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899元,增长23.2%,“八五”期间年均递增26.1%;农民人均纯收入1968元,增长373元,“八五”期间年均递增18.9%。 六、社会事业全面发展。全县年末人口12.41万人。乡镇开始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,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、巩固率均99.6%,初中入学率93.6%、巩固率96.1%。新建校舍14座,面积145OO平方米。考上大学本专科139人。龙湖镇、池潭村创建省级卫生乡、村和县医院创建爱婴医院通过省验收。被评为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县。档案工作通过省二级馆验收。